民國102年(2013) |
於高雄廠區新建汽電共生二廠、假撚廠已完工量產及乙二醇廠完工試車。 |
民國100年(2011) |
於高雄廠區新建乙二醇廠及假撚廠。 |
民國99年(2010) |
與日商豐田通商共同投資臺灣綠醇股份有限公司,合資經營生質能源產業。 |
民國98年(2009) |
高雄石化廠-高純度EO擴大產能。 |
民國94年(2005) |
惠譽信評公司將本公司信用評等調升為BBB(twn),信評展望為穩定。 |
民國93年(2004) |
惠譽信評公司授予本公司信用評等為BBB-(twn),信評展望為穩定。 |
民國93年(2004) |
辦理現金增資規劃籌建年產400,000噸乙二醇廠。 |
民國90年(2001) |
基於經營效益考量,頭份廠自第三季開始停止生產。 |
民國89年(2000) |
聚酯纖維第二期擴充完成及轉投資南中石化開車。 |
民國87年(1998) |
辦理現金增資投資南中石化工業(股)公司及台塑石化(股)公司生產石化產品。 |
民國86年(1997) |
汽電共生廠完工,正式發電;聚酯工廠完工量產並銷售。 |
民國85年(1996) |
以整廠輸出方式引進日本帝人公司之技術,於大社廠區設立一日產330公噸之聚酯長纖廠,同時設立一發電量達4萬1千7百千瓦之汽電共生廠以供應整廠區需求並穩定提供臺電電量。 |
民國85年(1996) |
高雄石化廠獲ISO 9002認證通過。 |
民國83年(1994) |
7月成立年產量2萬5千公噸之壬酚廠,以提供製造非離子界面活性劑使用。 |
民國83年(1994) |
壬酚廠完工量產,並與德國伍德(UHDE)公司簽訂提供壬酚專利製造技術。 |
民國82年(1993) |
辦理現金增資規劃籌建年產120,000噸聚酯產品工廠。 |
民國81年(1992) |
與宏洲化工(股)公司、三豐建設(股)公司共同投資興建商業大樓銷售。 |
民國79年(1990) |
為求分散單一產品之經營風險,邁向多角化經營,故辦理現金增資,於高雄廠區內投資五億五千萬元興建年產能25,000噸的壬酚廠及投資十二億元籌建發電量達41,700KW的汽電共生設備。 |
民國73年(1984) |
環氧乙烷機器設備安裝完成,開始試車生產。 |
民國71年(1982) |
本公司與日本亞細亞公司合作投資創立「磐亞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司」,主要生產環氧乙烷衍生物(EOD),並於73年底完成建廠開始生產。 |
民國69年(1980) |
三菱公司供應之環氧乙烷機器設備交貨已達85%以上。 |
民國69年(1980) |
美國HRI公司供應之空氣分離工場機器設備全部運抵高雄工廠。 |
民國68年(1979) |
擬妥年產環氧乙烷4萬噸擴建計劃,隨即積極展開籌建工作,並分別與美國HRI公司,及日本三菱公司均簽約採購。 |
民國66年(1977) |
改建#2玻璃紙機,要點為Synctronized Motor、一號槽Flume Type、PVC及不銹鋼三線Cluster Roll,和Steam Water Heating Roll,裝有TensionControl與Width ControlRoll。 |
民國65年(1976) |
改建#1玻璃紙機。 |
民國65年(1976) |
乙二醇廠建廠完成,正式開工生產。 |
民國63年(1974) |
玻璃紙場正式與美國Olin公司技術合作。 |
民國62年(1973) |
配合政府開發石油化學工業政策,在高雄縣大社鄉籌建乙二醇工廠一座,年產量5萬噸。 |
民國60年(1971) |
為改進玻璃紙之品質與增加產量,與日本渡邊先生合作,更換黏液脫泡器。 |
民國59年(1970) |
增加6台紡絲機及玻璃紙場增設設備一套。 |
民國56年(1967) |
增加10台紡絲機。 |
民國56年(1967) |
將華隆製造設備撥出與日本帝人公司合作,另組新公司一華隆公司獨立經營。 |
民國55年(1966) |
增加6台紡絲機。 |
民國54年(1965) |
增添新產品聚酯棉一華隆,供應各層加工廠製作免燙衣著原料。 |
民國52年(1963) |
投資組成一聯合耐隆,生產各種丹尼的尼龍絲,以應時代需要。 |
民國51年(1962) |
玻璃紙場與美國Chemtex公司合作裝設設備一套,原設計紡速100M/m,日產5噸,但因子控制系統變大,僅開70M/m。 |
民國50年(1961) |
增加2台紡絲機。 |
民國49年(1960) |
增製各種玻璃紙,供應國內外市場需求。 |
民國46年(1957) |
由頭份廠抽出第一根人造絲,取名縲縈絲,由美國萬可宏公司供應技術,開紡絲機22台,日產4噸。 |
民國46年(1957) |
於該年4月28日在頭份廠,正式生產嫘縈絲,為我國製造人纖品的創始。 |
民國44年(1955) |
設廠於頭份鎮,資本額為新台幣四千萬元。 |